第213章 穿皮鞋的男人(1 / 2)

晚明风华 戈昔 6792 字 3天前

第213章 穿皮鞋的男人

北方边地,少河川沼泽,多旷野荒原。

加上乾旱少雨,一人双马,所以朱寅行军很快。

除了三百多精锐家兵,朱寅武有兰察丶丁红缨丶毛文龙等,文有商阳丶

韩尚等。

毛文龙已经被保举为巡抚标营的把总。虽然朱寅这个宁夏巡抚身边还没有标营,可毛文龙也是正儿八经的七品武官。

暂时没有标营可以统领,毛文龙却能统领朱寅身边的三百多精锐家兵。

朱寅身边还有专门负责西北情报的学生李铉成。

还有魏忠贤。

魏忠贤自愿为奴,为朱家当了一年的马倌儿,果然将朱家所有的马匹养的肥体壮,家中马务也办的井井有条。

朱寅对这个「九千岁」十分满意,就让魏忠贤当了家兵中的风纪使,辅助毛文龙管理家兵。

虽然文臣不能养太多的家丁,可朱家的家兵仍有五百多人,都是精挑细选,以后也会越来越多。

为了家兵的风纪,朱寅设置风纪使。这个风纪使不仅仅是纠察,还有监视内部丶预防渗透的特务使命。

魏忠贤能干机敏,又精通骑射,所以朱寅这次也带上了他。

军情紧急,朱寅直接沿着北边驿站,驰骋西去。一路上只在驿站夜宿丶

喂马,不入城池丶不受拜见。

三日就到宣府,过而不入。又三日即入大同。

北京至大同八百里的路程,不到六天就到了。

一进入大同,地形虽然更加峻峭,人烟却也更加密集,城镇之中的商业也更加繁荣。

大同雄镇,此城真与铁城同。

七十二城堡,由南到北,层层防御,星罗棋布。自宣府以西,峻垣深壕,烽埃相接,难怪于少保有诗曰:

「百二连营秦壁垒,五原封锁汉封疆。」

可是朱寅一路走来,想到于谦的诗,却觉得有点讽刺。

大小军寨丶烽丶隘口,皆有明军把守。即便是仅容一人一马通行的隘口,也有十人防守。

问题是,此地还在长城之内,是属于大明的大同府,并非塞外。

朱寅看到这些辛苦守边的戌卒,同情之馀也不以为然。

堂堂天朝,本不该如此的。

大同有八百多个堡寨,三百多个座墩台,光是戌守的驻防兵力就需要十万人。

这使得大同镇号称十几万大军,九边中兵力最多,可用来机动的野战兵力,却只有两三万人。

明朝从永乐之后,常年在九边军镇驻军八十多万人,战马十馀万匹,每年耗费国家岁收的四成。

两百年如一日的耗费巨额钱粮,就是为了应付四分五裂的蒙古诸部。就这,还经常被蒙古兵攻入境内,烧杀抢掠。

朱寅作为穿越者很难理解,花费这麽多兵力消极防御,军事上究竟有何意义。

自从土木堡大败后,明军转攻为守,对长城防御的依赖前所未有。正统七年开始大修长城。到隆庆初修完,共历时一百三十馀年。

明朝大规模的修筑长城,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还砍光了北边的森林,导致北边更加凋,生态更加恶劣。

但蒙古贵族仍然经常南下。

等于说分裂的蒙古诸部,在长达两百年的时间里,消耗了明朝近半的国力,硬是解决不掉。

汉朝的匈奴,唐朝的突厥,都比明朝时期的蒙古诸部强大,汉唐是怎麽干的?

就是被人垢病的宋朝,面对强大的契丹,也没有消极防御到这种地步。

只要出几个正常的皇帝,怎麽也把蒙古诸部整死了,更轮不到建州女真坐大。可惜朱棣的子孙没有一个成器啊。

经过宣大总督驻节的阳和城时,发现城边有很多庙宇,有北岳庙丶净土庵丶千佛寺丶奋忠祠,以及很多牌坊。

其中有一座崭新的庙宇,居然是供奉朱寅的神童庙!

如今大明各地,有不少朱寅的庙宇丶生祠。

虽然是民间自发修建,可虎牙特务们的舆论宣传也功不可没。这种隐蔽的造神行为,已经持续数年。

但见那神童庙门前的对联是:

「才气通玄谟,文运生紫烟。」

横批:「连中三元。」

众人望庙中一瞅,但见正中伫立着一尊泥胎神像,高仅五尺,童子身形,角髻簪花,手中持笏,身穿大红官服,虽然不伦不类,但也像尊神。

神仙前的神位上,写的是「文曲星君转世神童连中三元江左朱郎稚虎公之神位」。

商阳等人看到朱寅的神像都是神色古怪。看看主公,不约而同的一起低下脑袋,或者转过头去。

他们主要是不知道说什麽才好。

就是朱寅自己,也有点尴尬了。

特务李铉成却是笑道:「主公,这西北很多地方,如今都有主公的神社丶生祠。九边各镇也有,已经不足为奇。」

朱寅咳嗽一声,「这——-唉,民心淳朴啊。过了,真是过了。「

这是朱寅第一次见到自己的生祠。

魏忠贤看着朱寅的神庙生祠,恭维道:

「主公是再世的神仙,转世的佛爷,孩儿们哪敢不敬爱的?自然要修建生祠庙宇,表示虔诚孝心了。」

朱寅神色古怪的看了魏忠贤一眼,似笑非笑,意味深长。

魏忠贤不禁有点疑惑,主公看我的眼神,为何大有深意?

队伍很快来到阳和城下。

朱寅端坐马上,抬头看着巍峨高大的城墙,目光玩味。

情报学生李铉成回报说,阳和城中现在有两个熟人,

阳和城是大同东路第一要塞,城墙近十里,固若金汤,既是一座巨大的车事要塞,也是阳和府的府城。

着名的宣大总督就驻节在这阳和城。除了宣大总督,阳和城还驻扎一位兵备道。

按理说,宣大总督驻节大同,宁夏镇爆发叛乱,朝廷应该直接下诏,就近让宣大总督或者三边总制平叛。

似乎轮不到朱寅。

可是如今的宣大总督郑洛,还兼任陕西四镇经略,挂兵部尚书丶右都御史丶太子太保衔!

这位郑经略的官位太大。反而不适合直接去宁夏战场,

因为朝廷不希望搞出太大动静,有意淡化叛乱的严重性,也就没有让位高权重的郑经略总揽平叛军事,而是让朱寅出马。

逻辑是等到朱寅遇挫,无法镇压叛军,郑经略才会出马。

要是一上来就是郑洛出马,那不是给叛军脸麽?

朱寅的仪仗队伍出现在阳和城东门成安门下,又沿着城墙从南边的迎暄门过,可是始终没有人出迎。

瓮城上的明军士卒看着打着钦差对牌的朱寅,虽然目含敬仰和好奇,却没有出城的意思。

朱寅敏锐的感觉到城楼之上有两道熟悉的目光俯视,当下无声的一笑,

有意思。

朱寅也不奇怪没人迎接。

开玩笑,郑经略会出来迎接你一个巡抚?

怎麽可能。

就算郑洛愿意出城迎接,他也不能出城。因为朝廷礼制在此,等级森严,郑洛也不能坏了体统。

按道理,朱寅还应该入城拜见郑洛。

可是朱寅也没有。而是经过阳和城直接往西而去。

因为朱寅担着平叛重任,兵贵神速,特殊时期也不用进城拜见,

直到朱寅的队伍走远,西城楼上才出现一个身穿一品常服的老者。

正是大名鼎鼎的宣大总督丶陕西四镇经略使丶挂兵部尚书丶右都御史衔丶太子太保,郑洛。

老者默默看着朱寅的背影,犹如一座石雕。

这位名满天下三元神童,能镇压叛军麽?

他这几年不在朝中,对这位名声极大的少年新贵,缺乏了解。

「月盈,化吉,朱稚虎是你们的同年,你们可知此人?」

老者身后转出两个七品官员。一个是新任陕西巡按郝运来,一个是新任山西巡按郑国望。

望,十五之月也,是为月盈。所以郑国望字月盈。

这次宁夏之乱,最先向朝廷汇报者,就是陕西巡按郝运来。

按理说,郝运来做官才三年,是没有资格当巡按的。他又没在庶常馆待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