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5(2 / 2)

但是小时候苦惯了,即便是长大后发达了,也是这也舍不得那也舍不得,不肯对自己好一点,骨子里的贫穷难以改变。

这么看来,范仲淹在朱家的时候确实是吃了很多苦啊。

当然,也可能是范仲淹在知道自己的身世之后,不再把自己当成是朱家的人,不愿意再接受朱家的钱财,所以吃苦也就是独自在外求学的时候吃苦。

小时候在朱家还是过得不错的。

宋仁宗赵祯看向范仲淹的目光中充满了同情,甚至目光在范仲淹的衣服上流连,想要找出补丁来印证什么,但是没有找到,失望地收回了目光。

知道范仲淹节俭,没有想到范仲淹这么节俭。

早年范仲淹就上书,反对修建寺庙和道观,减轻百姓的负担,不要再浪费百姓的钱财。

原来范仲淹对自己也是这么狠。

他也不是小气的人,赏赐给范仲淹一些布料钱粮吧,指明用途是给孩子做新衣,改善伙食的,不能苦了孩子啊。

不指明用途,范仲淹说不定又送给别人了。

范仲淹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过于节俭了?母亲在世的时候,他生活穷苦,习惯了那样的生活,即便当了官,也只是小官,仅能维持生计。

在他看来,只要饿不死,就没有必要吃的太好;只要冻不死,也没有必要穿的太好,这属于浪费。

他的衣食无忧的标准似乎是有点低。

原本自认没有亏待家人,经天幕这么一说,好像是有点对不住家人。在衣食方面。不能用对待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家人。

不过,他可没让孩子裸着。

【不过,范仲淹虽然没有给家人大富大贵的生活,但是在教育孩子方面还是无可指摘的。四个儿子都当了官,有两个还官至宰相。】

第134章

众人无不惊叹,范仲淹的四个儿子个个都成才,有两个还当上了宰相。如果不是朝代离得太远,他们都想让范仲淹来教导他们的儿子。

不求当上宰相,能够进入官场就行。

【晏殊推荐范仲淹,是因为范仲淹做官的时候有政绩,能为百姓办实事。范仲淹的四个儿子能做官,甚至官至宰相,也是因为自身能力强。

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更是被称为“布衣宰相”,有着高风亮节。

至于范仲淹的儿子们在后世不如范仲淹出名,纯粹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的名句,没有作品入选语文课文。

人们没有认识他们的广泛途径。】

众人一想也是。

他们想要名垂青史,有一部分的原因是想要后世之人知道他们,因为学生的必修科目是读史书。后世的学生都不读史书了,他们名垂青史,也不被人所识。

【宋仁宗赵祯明道二年,也就是公元1033年夏天,发生了严重的旱灾。

范仲淹能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四方游学的学子,但是个人的能力有限,无法救灾,于是呢,想要动用国家的力量,帮百姓们度过难关。

他奏请宋仁宗赵祯派人巡视灾情,没有得到宋仁宗赵祯的回复。

范仲淹顿时火了,这么紧急的事情不做处理,等于是枉顾人命,便对宋仁宗赵祯说:“皇宫里的人很久不吃饭,

Tip:拒接垃圾,只做精品。每一本书都经过挑选和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