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阿姐一路辛苦!(1 / 2)

晚明风华 戈昔 5277 字 1天前

第214章 阿姐一路辛苦!

朱寅一身绯红常服,胸口四品文官的云雁补子,一副清贵文臣的派头。

在一众顶盔攒甲的武将之中,显得格外亮眼。

朱寅继续道:「自古李姓多名将。如松将军虎头燕颔,气势不凡,果真古名将风采,在下见之心折。这次有李将军出马,我与大将军如有神助啊。」

李如柏见朱寅如此热情,没有钦差巡抚和天下奇才的架子,多少有点意外。

大名鼎鼎的江左朱郎,对自己这麽客气的麽?

朱寅十二岁三元及第,惊才绝艳,前所未有。江左朱郎的大名响彻天下,民间皆以为是文曲星君转世,不是一般的文官相公可比。

如今年仅十五,已是一个传奇。文官之清贵,臻于极点。

毫不夸张的说,天下很多人不知道首辅,却很少有人不知道朱寅。

这种人物,李如松本来以为会像很多文官那样盛气凌人,对武将不假颜色,谁知居然如此平易近人。

二弟说江左朱郎和他关系莫逆,乃是忘年之交。难道是看在二弟的面子,才对自己青睐?

李如松堂堂二品武官(都督事),身经百战的大将,听了朱寅的话居然有点受宠若惊了,赶紧俯首作揖道:

「抚台相公过奖了,末将万不敢当。相公大名如雷贯耳,末将今日一见,方知传言不虚。」

李如松的一张国子脸居然微微发热,不由想起少年时期学习兵法,老师徐渭夸奖自己时的感觉。

李如松和李如柏乃是亲兄弟,可样貌却大有不同。

李如柏是肉乎乎的圆脸,眼晴细长,长相有点像藏狐。虽然也有武将的气概,却多少带着一丝喜感。

李如松就不同了。

他已经年过四旬,面貌颇有风霜之色,身材高大挺拔,伟岸如松,正如其名。而且浓眉大眼丶鼻直口方,不怒自威,颇有凛冽杀伐之气,一看就是武将。

在朱寅看来,李如松是个硬汉风格的师气大叔,十分有范儿。长相有点像张丰毅,又有点像段奕宏。

李如松是徐渭的学生,作为李成梁长子,他资格很老。早在九年前就任山西总兵。

几年前,李如松又调任宣府总兵。但这位将门虎子很有武人的风骨,多次得罪了文臣,屡遭弹劾。

当时,新任宣府巡抚的许守谦检阅边军,按照惯例,李如松应该主动拜见巡抚,让许先生上座,自己甘居陪座。

巡按御史作为文官,当然要站在巡抚许守谦这边。于是巡按弹劾李如松「跋扈」,被免去宣府总兵之职,又调到山西。

到山西后再次被文官弹劾,山西也待不下去了,只能回到辽东。

皇帝召他入京去中军都督府出任闲职,心高气傲的李如松如何会去那养老?于是挂着都督事的头衔待在辽镇。

这一次,朱寅巡抚宁夏主持平叛,第一时间就运作李如松接任宁夏总兵官,作为提督军务戚继光的副手。

而原本的历史上,李如松是作为提督军务被启用,挂师镇压哮拜之乱。

李如松感激朱寅举荐,却不知道如果不是朱寅这个穿越者,他这次就是挂师的提督,而不是应该病死好几年的戚继光当提督。

朱寅又在戚继光的介绍下,依次和大同总兵董一奎丶副总兵马林丶参将陈琳丶骆尚志叙礼,言语之间平易近人,十分热络,完全没有监军钦差的架子。

尤其是对穿着皮鞋的李如柏,最是亲切。

诸将顿时对这位清贵无比的少年钦差更有好感。

武将在文臣面前本来就很自卑,更别说面对连中三元丶当过翰林学士丶

教过皇子的的文臣了。

这是文臣中的文臣,相公中的相公,民间有生祠祭祀的贵人啊。却对他们这些只知道击戟操戈的武夫如此礼待,怎不令人心折?

想到这里,诸将都是心中感念,敷衍之心荡然无存。

李如柏容光焕发,忍不住看向又敬又怕的兄长,一脸瑟。

意思分明是:「阿兄你看到没?俺和稚虎先生真是故人,忘年之交。」

这一下,就连李如松也对这个弟弟有点肃然起敬了。

朱寅肃然道:「国家安危,宁夏之事,在下就拜托诸君了。在下虽非武将,愿与诸君弯弓射天狼,并驾齐驱于沙场!」

众将不禁动容,李如松拱手道:「不敢让相公犯险!相公但坐大帐运筹帷喔,自有我等奋力军前,有死而已!」

朱寅朗声笑道:「岂敢后也!功成之日,当于诸君痛饮于幕府,献俘于午门!」

诸将没想到朱寅如此豪迈,不禁欢颜道:「愿效死力!」

紧接着,一群文官也出来迎接。打头的是大同巡抚刑,后面是大同知府黄嘉善等人。

文官们见到朱寅就随意的多了,只是拱手行礼,称呼也不同。

大同巡抚刑站在道右行礼,满面春风的笑道:「早闻稚虎兄大名,稚虎兄一路辛苦,这就请入城暂歇息吧,请!请!。」

刑阶年已五十,朱寅年方十五,可是刑阶却口称「稚虎兄」,这没毛病虽然都是挂都御史衔的巡抚,可他和朱寅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刑比朱寅早了十几年做官,却只是三甲进士,知县出身。说是资格老,但和朱寅怎麽比?

大明官场,先讲官位,再讲出身,再讲资历,最后叙年齿。

刑阶年纪大,资格老,可惜乃是三甲出身,知县起步。本官也只是四品金都御史。

朱寅呢?状元出身,翰林侍讲起步!

即便不说连中三元,只说朱寅是翰林出身丶皇子之师,他也只能甘居下风。

其他文官也都很客气,由此可见出身有多重要。连中三元的招牌一亮,

翰林学士的出身一压,没人轻视他年少,没人认为他资历浅。

朱寅答礼之后笑道:「伯兄客气了。伯兄请,诸位请!」

他对刑很是尊重,这位可是历史上的蓟辽总督丶抗倭经略啊。

当下众人一起拥着朱寅入城。

朱寅过了护城河,从和阳门进入这北魏故都丶三朝陪都的大同。

但见角楼密布,军台相望,气势雄浑,不愧是北国锁钥,巍巍古城。

朱寅一进城,首先看到的是代王府,

大同城是王城,最恢弘的建筑不是抚院丶府衙和总兵幕府,而是代王府。

巨大的代王府坐落在城池中间,占了大同城的五分之一。无论从哪个门进入大同城,都要经过代王府附近,躲都躲不过。

朱寅的仪仗队在大批文武官员的簇拥下前往钦差行辕幕府,经过代王府时往左一看,只见靠近高墙的高楼上,站着一位身穿亲王常服的男子。

此时正是黄昏。这位王者凭栏而望,目光空茫,头顶是漫天晚霞,身后是沉寂的朱楼。

这一幕看上去,很有点苍凉。

众人遥望这位王者,都是默然无语。无人行礼,也无人搭理。

可是那位王者,却突然对看朱寅一行人拱手行礼,口中似乎说着什麽,

朱寅眼见王者竟然主动行礼,只能立刻下马,遥遥对着高楼中的王者,

拱手作揖,口中道:「臣遥拜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