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明军出塞!(1 / 2)

晚明风华 戈昔 5943 字 1天前

第215章 明军出塞!

秦良玉一身银甲,盔戴雉羽,身材比一般男子更高一点,在朱寅看来有一米七五,修长健美,真就是古书中的硕人美女。

她年方十九,一张白皙的鹅蛋脸,生的首蛾眉,方额广颐,隆准丰唇,耳垂如珠,黑白分明的秀眸顾盼生辉丶神采飞扬。虽然风尘仆仆,可那种英讽之气仍然难以掩饰。

好一位币帼女将,武装红颜!

若问此女如何,稚虎先生有诗为证,乃是一首《乐府-忠贞侯秦将军良玉歌》,诗曰:

「秀宁只为李氏战,木兰隐瞒女儿身。巾帼谁如秦良玉,红颜至死社稷臣。出塞戍边勤王事,南征北讨报国恩。羞煞柳营绾符辈,绝胜庙堂持笏生。玉容屡向胡尘怒,蛾眉总因贼氛横。胭脂马踏沙场骨,白杆枪破鼙鼓声。诏宣顷刻出蜀道,君命旋踵辞家门。朝对妆台梳云髻,夕祭凤蠢率虎贲。烈皇遗诗仅五首,竟有四篇赞忠贞。自古军功封侯女,舍卿可有第二人?可怜大势终不挽,西南一柱独支撑。呕心莫逆数终运,沥血难燃油尽灯。银发悲听《黍离》唱,残年忍看九州沉。汉家衣冠埋香冢,故国明月照长城。」

朱寅虽为历史上的忠贞侯写了这首诗,可惜不能当着秦良玉的面念出来。

他记得《明史-秦良玉传》记载:「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态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

这是个文武双全的宝藏姐姐啊。

「阿姐?」秦良玉虽然知道朱寅为何叫自己阿姐,可还是感到意外。

她正要下拜,朱寅却抢先一步扶起她,「阿姐免礼,免礼!阿姐不到一个月就行军到大同,真是天下劲旅,兵贵神速啊。

一3

秦良玉只能拱手说道:「妾身石柱宣抚司秦良玉,见过--抚军!」

说着侧身往后一指,「妾身所率石柱将士三千员,除途中病死四员,悉数到达。」

她没有正式官职,只是土司之妻,所以自称妾身,而不是末将。

朱寅道:「将士们出川入秦,风餐露宿的行军十分辛苦,未战而有功秦良玉笑道:「行军赶路而已,妾身哪敢居功?我们石柱男儿从小吃苦耐劳惯了,常常在崇山峻岭打猎,往往一夜在林中追逐百里。这行军走的官道,又不带辐重。」

直到此时,她才来得及好奇的打量天下知名的稚虎先生。

年仅十五就已经丰神俊朗,玉树临风,明显比同龄少年高了一截。一双眼角微挑的眼晴英华内敛,笑容温煦如春风。更难得的是那种从容不迫丶风清气朗的沉稳气度,竟是少年之中仅见。

明明才十五,相貌也稚气未脱,给人的感觉却像个上位已久丶世事洞明的老练干臣。

秀冰妹妹没有说错,她这个战神化身的共命恩人,本命弟弟,的确是个世间难寻的人物。

不说连中三元的旷世功名,单说这种风度仪态,就已是人中翘楚。

不愧是妇孺皆知的稚虎先生啊。

朱寅叫她阿姐,她知道肯定是因为岑秀冰。因为她和岑秀冰是结拜姐妹否则,稚虎先生都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怎麽会让兵部调遣自己北上参战?

真要论起来,朱寅叫她阿姐也没错。可是,她不敢以阿姐自居!

但是,她心中却十分感念,对朱寅的印象更好了,忍不住生出一种相见如故的感觉。

她能看出,这位少年抚军对自已极有善意。这种善意应该不仅仅是因为岑秀冰。

朱寅听到秦良玉的话,不禁露出赞叹之色。白杆兵不愧是史书留名的天下精锐啊,光看行军速度就知道了。

都说白杆兵性格坚韧,耐苦战,果然名不虚传。

但见三千白杆兵都是身穿轻便的藤甲,背后背着斗笠大小的藤牌盾,人人手持七尺长的白蜡木杆枪,腰间还有一尺长的短刀。

他们的身材都不高,却个个精干彪悍。就是秦良玉身边的一群女兵,也都是虎狼一般,气息瓢悍。

明末,八旗兵最怕的明军就有白杆兵。白杆兵悍不畏死,擅长白刃搏杀,是极少数敢和女真兵肉搏的军队。

朱寅将秦良玉等人迎进大同城,引荐给诸将。诸将全无轻视秦良玉之意。

无他。他们有眼晴,看到白杆兵的气势,就知道这是一支强兵,哪里敢小看秦良玉是女子?

瓦氏夫人是不是女子?当年率领狼兵,杀的凶悍的倭寇不敢樱其锋啊。

土司的夫人,真不能小看。

又过了两天,熊廷弼率领一千五百江南明军,也赶到了大同。

这是江南兵中唯一参战的兵马。朝廷认为江南兵屏弱,不堪大用,很少抽调。

可是朱寅早就交际遍朝野,暗中结交党羽,势力已经不小。他要想调熊廷弼,根本不需要自己出面举荐。

熊廷弼升到守备,也是朱寅暗中出力。

他写信告诉熊廷弼,好好练兵丶统兵就行。至于升官丶粮饷,全部不用操心。

在朱寅的关照下,熊廷弼朝中有人,又不克扣军饷,还有宁采薇的补贴,居然将所部训练成了熊家军。这支只有一千多人的熊家军,属于整个大明极少满饷的军队。

诸将本来看不起熊廷弼的一千多兵马。江南兵啊,还只有一千多人,有什麽用?来送死麽?

这个熊廷弼走了什麽门道,居然也能来参战?

熊廷弼见到朱寅虽然心中激动,可还是按照朱寅之前信中的交代,装作没有交情的样子。朱寅对熊廷弼也是公事公办,没人看出两人关系莫逆。

熊廷弼率军到来后的第三天,粮草辐重就准备好了。

实际上并没有完全准备好,明军的后勤效率实在太差了。几万野战兵马的后勤,一个月都没有筹办妥当。

可是朱寅不能再等,必须要出兵了。

宁夏那边,如今只有麻贵,萧如薰等人在和叛军交战。自己所率的平叛主力,不能再停留在大同了。

粮草不够的部分,只能向鞑子要!

此时的大同城已经聚集了三万多兵马,全部是参加野战的精锐战兵,士气也比较高昂。因为这段时间他们的伙食极好,军饷也准时发满了。

大同城作为商业重镇,早就有宁采薇的生意了。这一次,宁采薇的商社也参与了后勤。

朱寅出兵之前,第一道程序就是点将。

这是规矩,不能马虎。

「轰轰轰一」几声号炮一响,把总以上大小将领,全部依次赶往钦差行营。

戒备森严的行辕,已经被朱寅的家兵接管防务。等到诸将全部到了,朱寅就请出王命旗牌丶钦差关防丶骑马验符。

诸将再次一起拜见,随后分座两边。

朱寅亲自请提督大将军戚继光并座,让李如松更是感慨。

他想起了自己的遭遇。之前当大同总兵,想和巡抚并座,结果被羞辱,

被弹劾,丢了大同总兵的帅位。

戚继光也不客气,象徵性的谦让一番就首先说道:「诸将就坐,请抚军方略。」

朱寅说道:「自洮河之变后,虏颇轻中国。招抚议既绝,诸部数入犯。」

「然让寇可往,吾亦可往。与其被动挨打,何如出动出击?戚少保就是典范,若是诸将都如戚少保,何患虏叩边。

这三年,戚继光重掌蓟镇帅印,精练士马,整军纪,还经常出塞威蒙古人。

蒙古于戚少保的威名,居然不敢和蓟州军对抗,只能当驼鸟,装作不知道。

所以朱寅和戚继光的战略是:以攻河套蒙古为主,攻叛军为辅。先击河套,再平叛军。

至于藉口,那就是河套蒙古支援叛军,侵犯大明,理应当诛。

击破河套蒙古,就能趁机收复河套!

戚继光神色寡淡的说道:「抚军之方略,本帅深以为然,可谓不谋而合。」

当着众人的面,他对朱寅完全就是公事公办的样子。李如松等人哪里知道,两人是义父义子?也不知道这方略也是戚继光本人的意思。

戚继光虽然是挂将军印的统军提督,可按照大明朝的体制,当然要听监军的方略。

朱寅在沙盘边坐下来,指着上面的图道:

「咱们先不去宁夏了,咱们先出塞,走阴山之南,沿着黄河北岸西行,

从云内(包头)渡过黄河,南下直入河套—」